栏目分类
你的位置:cq9传奇电子游戏官方 > 新闻动态 >
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如有新动态,望提醒博主。#关税战十日谈#
2025年4月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再次发声,直言美国稀土被“卡脖子”并非源于资源短缺,而是因为中国掌握了全球90%的精炼能力。
这个观点来得并不突兀,他早在2023年就曾提出对“去稀土化”方案的质疑,强调关键在于稀土提炼加工的综合技术门槛。
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悄悄布局深海采矿,希望通过开发太平洋深处的稀土来摆脱对华依赖。
然而高昂的成本、未成熟的设备,以及国际法与环保争议,如同一道道“深海暗流”,阻挡着这场豪赌的实际落地。
各大美国企业左右为难,既不能失去中国的稀土供应链,又指望政府能在对华博弈中一举翻盘,这种技术和政策的“拉扯”,正成为2025年全球政经舞台上的焦点。
一、马斯克与特朗普的稀土博弈
说起美国与中国的稀土之争,不少人第一反应是资源争夺。
然而马斯克却提出了一个“反常识”的切入点:稀土资源并不是真正的稀缺,难点在于提炼与加工。
早在2023年初,他就在特斯拉“投资者日”活动中抛出“去稀土化”动态,引发市场惊慌,但到了2025年4月,他却一改口径,直言美国根本离不开中国的稀土提炼能力。
之所以态度转变,正是因为他看到了中国在稀土全流程技术上的强大壁垒:从萃取、分离到最终形成高性能永磁材料,这条链条高度依赖独家专利和设备,而美国想苦练内功,却一直徘徊不前。
马斯克的警告在美国内部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特朗普政府的想法更“直线”,他们筹划在太平洋5500米海底开挖多金属结核,希望能一次性解决对中国稀土依赖的问题,甚至有人信心满满地欢呼“美国将掌握稀土主导权”。
然而现实残酷:深海环境恶劣,深达数千米的水压相当于“指甲盖上站着一头大象”,无人潜水器和采矿设备都面临巨大的技术挑战。
更重要的是,美国目前尚未签署《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单边行动遭到40多个国家的反对,国际海底管理局也不断发声,质疑美国跳过多边条约、绕过国际规则的正当性。
此外,深海挖矿所带来的环境风险不容小觑。
根据联合国的警告,深海生态一旦被采矿设备破坏,往往会对海洋生物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某些环保组织的报告指出,深海底栖生物在数千年的进化过程中适应了高压力、低温度的独特环境,稍有闪失就可能引发连锁性的物种灭绝。
为此,一些国际环保组织强烈呼吁在技术成熟度与环境评估没有先期到位之前,任何深海开采行动都应被严格限制。
相较于传统陆地采矿,深海挖矿的生态代价可能要高出25倍以上。
但特朗普却对此态度模糊,更多地将重心放在了“资源”和“战略安全”上。
二、美国深海采矿计划
美国的深海采矿计划,本质是一场与时俱进的豪赌。
技术上华盛顿主要依托MP Materials以及其他几家企业,希望能在5到10年内实现深海多金属结核的规模开采。
可是这些公司自己也承认,一旦矿石打捞上来,要走到精炼、分离,再到最终制成高质量稀土产品,仍然难以摆脱对中国专利、设备和技术的依赖。
以MP Materials为例,他们在稀土分离工艺上处于落后状态,相比中国供应商的成本要高出30%-40%,一旦量产规模扩大,巨额投入与低稳定性叠加,风险只会更大。
更尖锐的问题在于国际法,美国至今未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却想单方面进行深海采矿,这让国际海底管理局和其他缔约国颇为不满。
欧盟和俄罗斯也联合声明,要求美国遵从多边框架下的规则,表示“不允许任何国家绕过公约对海底资源进行掠夺”。
类似的孤立,不仅在外交场合让美国尴尬,也为将来的诉讼埋下伏笔:一旦美国执意要干,大量的国际诉讼或将接踵而至。
而从经济账的角度看,深海采矿的投入与回报并不匹配。
美国的军工企业常年依赖高端稀土原料,但库存只能维持数周甚至更短。
一旦美国走上深海采矿的漫长道路,可能需要5到10年技术攻坚和大规模资金投入,而陆上稀土开采却更成熟、更低价。
中国的陆地稀土开采成本只有美国的约1/3,精炼效率高出4倍,这种成本优势自2010年代就已经形成。
经此对比,就算美国能在深海采出钴、镍以及一些稀土元素,也未必能在短期内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供应链。
深海采矿办不到“立竿见影”,只会让美国政府在国际舆论和财政赤字的双重压力下左右为难。
三、中美稀土产业链的“护城河”
为什么中国的稀土能力如此之强?从产业链视角来看,中国已经构建了采矿—冶炼—永磁材料—终端应用的闭环体系。
早在上世纪末,中国就开始在内蒙古、江西、四川等地区加大稀土开采和技术升级力度,随后又与缅甸、澳大利亚等地合作,为国内稀土企业提供稳定的上游资源。
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中国掌握的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占全球93%的份额,这一材料对新能源车、电机、风电以及军工装备都极为关键。
换言之,中国的优势不仅在矿山,更在精炼和核心专利。
美国曾经试图重塑自己的稀土产业链,但多次受挫。
特朗普第一任期的贸易战中,对中国提出了高额关税,但中国随即反制,将稀土的出口管制升级。
美企因为无法承担高昂的加工费用,有的甚至试图“走私”或曲线采购,结果仍然无法绕开中国的技术环节。
拜登政府上台后,表面上对华“松口”,但在2024年又重新加征稀土相关产品的关税,想逼中国让步,可现实再次证明:离开了中国主导的冶炼技术,美国还是转不起来。
美国甚至一度寻求与俄罗斯或乌克兰合作,想绕过中国获取稀土原料,但因为这些国家并不具备完整的精炼工艺和环保处理经验,项目终以失败告终。
2024年中国对7种稀土产品实施新的出口管制后,美国新一代战机F-47的某些关键零部件在供应上出现重大波动,一直拖延到2025年开春还没得到彻底解决。
这些案例都显示,美国重建一条完全独立的稀土供应链其实障碍重重。
行业专家指出,这里面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长期的技术积累和产业氛围使然。
到2025年4月,中国再度升级了稀土出口管制,列出了更多品类,并加强了许可证制度。
作为全球消费大国,美国首当其冲。
军工、光学设备和新能源车企业的生产节奏集体“踩刹车”,一时间全球稀土价格值波动率飙升59%。
面对这种局面,外界不禁惊呼:稀土之战并不是简单的矿产博弈,更像是一场现代工业体系的“技术代差”之争。
四、美企喊话背后的产业链真相
美国企业向中国“请求网开一面”的消息在2025年4月掀起一阵波澜。
MP Materials等企业发出公开呼吁,希望中国对稀土出口管制能有所松绑,还打出“全球供应链合作”、“互利共赢”的旗号。
可值得玩味的是,他们并未提及为何不从根本上解决技术短板,也没有说明如何处理分离工艺的高成本。
就像2012年美日欧在WTO诉讼中国稀土配额一样,这一次仍有不少人质疑:美国企业要的不过是享受中国低价又高效的生产服务,却不想支付技术或环保成本。
如果从数字层面对比,就更能理解这“网开一面”背后的逻辑。
中国稀土精炼的平均成本大约是5000美元/吨,而美国本土同等规格的加工费用往往要达到6500到7000美元/吨,甚至更高。
而且美国较多稀土矿石为低品位矿,需要复杂的前置处理才能进入稀土分离阶段,这个过程也离不开中国成熟的设备。
换句话说,美国的原矿常常会“出口”到中国进行加工,再以高附加值产品买回去,这就形成了“资源贱卖—高价回购”的循环。
长此以往,美国企业和政府在利润分配上处于被动地位,但又腾不出手去彻底突破技术壁垒。
与此同时,美国舆论场对于“中国搞垄断”的声音始终不绝于耳。
部分美媒宣称中国在“倾销”,同时又指责中国“限制出口”,一套“双标逻辑”看上去颇为荒诞。
然而从德国《商报》到一些西方行业报告,都承认中国的稀土储量并不占全球绝对优势,中国只拥有全球39%的稀土储量,却掌握了90%的精炼能力。
也就是说,美国自己在工业应用和技术体系上“进度落后”,根本障碍仍然在于企业和政府缺乏对冶炼核心技术的投入与创新。
结语
深海采矿不是灵丹妙药,技术缺陷和高昂成本注定让美国的“稀土翻身仗”高风险且步履维艰。
对华博弈的政策反复,也暴露出美国既想打压中国,又离不开中国技术的战略矛盾。
从2010年日本的稀土断供危机到2025年F-47项目进度受阻,这些历史片段都在提醒世界:真正决定胜负的,不仅是资源禀赋,更是核心技术的掌控。
当产业和国防命脉越来越依赖高端材料,稀土就成为工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石油”。
当美方仍停留在“资源扩张”与“深海采矿”的老思路里,中国则在不断升级自身技术壁垒。
这样的一场较量,还将继续。
下一个问题是:美国究竟会如何走出“既要卡中国,又要中国帮忙”的尴尬循环?或许,真正的答案只能在更多技术突破和跨国协调中被揭晓。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参考信息:
